“空中抓杠”要求队员爬上高约8米只有一根钢柱支撑的圆盘,然后站上圆盘上去扑抓约两米远处的单杠。抓不住单杠人就会掉下去[当然后背有保护装置]。这个项目对大部分人尤其是有恐高现象的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。很多人在爬钢柱之前,都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,认为虽有挑战可能也不是太严重,但当爬上去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,先是脚无法放到圆盘上,然后是无法站起来,再就是站起来后的浑身发抖。搞不清到底是钢柱在抖?人在抖?还是心在抖?总之站在钢柱上的感受和表现是和站在地面上完全不一样的,这种不一样,大概只有爬过的人体会才更深。
《庄子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:列御寇是个神箭手,他可以在胳膊上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,仍然箭无虚发。可是伯昏无人对此不以为然,他说,这是“射之射,非不射之射”,意思大概是说,这只是肤浅的表面功夫而已。列御寇当然不服气,于是伯昏无人把这位神射手带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,让他站在悬崖绝壁边,下面是万丈深渊,此时列御寇非但不能射箭,而且早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寸步难行了。
人生的任何一个领域,都自有高下之分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里谈到了治学经验,他说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'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'。此第一境也。'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'此第二境也。'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'。此第三境也。”
第一境界是说: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,鸟瞰路径,了解概貌,“望尽天涯路”;第二境界是说: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,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,“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,废寝忘食,孜孜不倦,人瘦带宽也不后悔。第三境界是说:经过反复追寻、研究,到底取得了成功。做学问也用得上陶渊明的一句诗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只要功夫精神用到,自然会豁然开朗,有所发现,有所发明的。
而为人处世自然也有层次境界之分。我以为列御寇当属第二境界;如果身处乱石高岗之上,面临生死存亡之际,仍然能从容如常,百发百中,那当是第三境界;而那些只能平地射箭,亦不可加杯于肘者,则只属第一境界;或者还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射中的,那恐怕是没有境界的了。
当你自己亲临商战之中,面对事业的起浮,金钱的得失时,平日里高谈阔论、纸上谈兵"胜似闲庭信步"的自在潇洒全都消失的无影无踪。心态浮躁之后,工作自然漏洞百出。究其根本,功夫还是在书本之外。我们属于哪个境界,我们要追求哪个境界,这是每一个学员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脚步止于山峰,心灵的攀登才刚刚开始。成功之路,任重道远。